随着分子病理的进展,黑素细胞肿瘤的遗传学特征已越来越明确,甚至2018年版皮肤肿瘤世界卫生组织分类方案中,前驱病变发生黑色素瘤的途径就是根据遗传学改变、解剖部位、紫外线暴露的程度来区分的。
皮肤黑色素瘤大部分都属于低度日光损伤(cumulative sun damage,CSD)通路。该通路起自普通后天性痣(common acquired nevi),存在BRAF V600E突变;可通过获得后续突变而进展为多种情况的中间期,后者现在称为黑素细胞瘤(melanocytomas)。低度日光损伤通路中黑素细胞瘤的例子有Wnt活化或深部穿通的黑素细胞瘤(此前称为深部穿通性痣)、BAP1失活的黑素细胞瘤(此前常归为非典型Spitz肿瘤)、PRKAR1A失活的黑素细胞瘤(色素性上皮样黑素细胞瘤的一部分)。由此可知,低度日光损伤通路中的黑素细胞瘤有些在形态学方面和Spitz痣有重叠。
有鉴于此,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皮肤病专家Roy等人在《Mod Pathol》杂志发表文章,报告了58例有BRAF激酶融合黑素细胞肿瘤的临床特点、组织病理特征及分子特点。
资源来源:强子老师
共0条评论